rtp协议和rtcp协议的区别-rtprtcp协议
今天给各位分享rtp协议和rtcp协议的区别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rtprtcp协议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本文目录一览:
流媒体协议有哪些
1、视频直播软件系统开发,常用的流媒体传输协议有RTMP-rtsp-HLS-***/FLVRTMP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 实时消息传输协议,RTMP协议中,***必须是H264编码,音频必须是AAC或MP3编码,且多以flv格式封包。
2、***Flv 就是 ***+flv ,将音***数据封装成FLV格式,然后通过 *** 协议传输给客户端。FLV (Flash Video) 是 Adobe 公司推出的另一种***格式,是一种在网络上传输的流媒体数据存储容器格式。
3、流媒体使用的特有的应用和控制协议有RTP/RTCP、RSVP和RTSP。(1)实时传输协议(RTP)和实时控制协议(RTCP)。
4、***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,网络中一个微机用户和一个大型主机的操作员进行通信。流媒体协议是用来描述进程之间信息交换数据时的规则术语。
5、常用的流媒体协议主要有 *** 渐进下载和基于 RTSP/RTP 的实时流媒体协议,这二种基本是完全不同的东西,目前比较方便又好用的是用 *** 渐进下载方法。在这个中 apple 公司的 *** Live Streaming 是这个方面的代表。
webrtc-RTP/RTSP/RTCP的概念
RTP 由两个紧密链接部分组成: RTP ― 传送具有实时属性的数据;RTP 控制协议(RTCP) ― 监控服务质量并传送正在进行的会话参与者的相关信息。
RTCP:RTP Control Protocol,实时传输控制协议,同RTP一起用于数据传输的监视,控制功能。RTSP: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,实时流协议,用于多媒体数据流的控制,如播放,暂停等。
WebRTC全称是Web Real-Time communication,是一种实时音***通讯技术,通过WebRTC可以使浏览器之间建立点对点的连接,并实时传输数据。
rtp和rtcp协议详解
RTP被定义为传输音频、***、模拟数据等实时数据的传输协议,与传统的注重的高可靠的数据传输的传输层协议相比,它更加侧重的数据传输的实时性,此协议提供的服务包括数据顺序号、时间标记、传输控制等。
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和RTCP之上,它使用TCP或RTP完成数据传输。***与RTSP相比,***传送HTML,而RTP传送的是多媒体数据。***请求由客户机发出,服务器作出响应;使用RTSP时,客户机和服务器都可以发出请求,即RTSP可以是双向的。
RTP通常使用UDP来传送数据,但RTP也可以在TCP或ATM等其他协议之上工作。当应用程序开始一个RTP会话时将使用两个端口:一个给RTP,一个给RTCP。
RTP协议常用于流媒体系统(配合RTCP协议),视频会议和一键通(Push to Talk)系统(配合H.323或SIP),使它成为IP电话产业的技术基础。RTP协议和RTP控制协议RTCP一起使用,而且它是建立在UDP协议上的。
RTP,RTCP,RTSP等网络协议有何用途和区别RTP(Real-timeTransportProtocol)是用于Internet上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协议。RTP被定义为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输情况下工作。其目的是提供时间信息和实现流同步。
rtmp和rtsp的区别
1、不同的协议。 rtmp是tcp的 rtsp有tcp udp两种模式。
2、RTSP协议,这应该是实时性最好的了,如果要想实时性要求很高,比如0.5s以内,这个是不错的选择。
3、拥塞控制、会话源管理等)。RTP使用一个偶数端口号,而相应RTCP流使用下一个(奇数,递增)端口号。网络摄像机往往应用RTSP、RTP、RTCP、***、UDP、TCP协议的不同组合来传输实时性较强的音***流。常见的协议组合如下。
4、RTCP:RTP Control Protocol,实时传输控制协议,同RTP一起用于数据传输的监视,控制功能。RTSP: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,实时流协议,用于多媒体数据流的控制,如播放,暂停等。
关于rtp协议和rtcp协议的区别和rtprtcp协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registrycleanersforyou.com/post/5582.html